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都市人類學
Urban Anthropology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學程  經典人文學程  
授課教師
呂欣怡 
課號
Anth3021 
課程識別碼
105 365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105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領域:語言與文化。
總人數上限:3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Anth3021_urban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都市人類學由來已久,但卻難以定位。我們目前所理解的「都市」,隨著現代化與工業化過程,快速擴展成為當前全世界多數人口的居住型態。然而,人類學的學科背景,預設了其田野場域的前現代/前工業特質,因而局限了人類學者研究當代世界的揮灑空間。在全球化的時代,上述預設已無法成立,但如何一方面繼續傳統人類學的方法與知識,另方面發展出新的概念工具以理解我們研究對象經歷巨大政經變遷的生活事實,仍是這門學科的艱鉅挑戰。本課程引介都市人類學基礎文獻,經由「細讀」(close reading),與文本作者一同模索各種貼近都市經驗的研究取徑,並且要求同學在閱讀之後,重新反思本地都市所面對的社會經濟議題。如美國人類學者Setha Low所言,人類學者對於城市研究的貢獻,在於提供一個充滿辨證與複雜度的故事,描繪在地人群、街坊與文化群體如何在全球化與同質化的壓力下,重新宣稱他們的地方。城市鉅觀歷史與經濟結構,與人類學者的細描民族誌剛好平衡,都市人類學把個人重新置放入全球性的過程中,人類學者的重要任務,是說明城市市民在地方與全球的接合與衝突中,如何創造出一個具個人意義的日常現實,以面對鉅大的政治經濟變化。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
掌握都市人類學的主要文獻,了解都市經驗的跨文化差異,思索當代都市面對的社會議題。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1. 每週的閱讀與討論:閱讀文本均會上傳至CEIBA,請同學請在上課之前仔細閱讀該週文本,提出疑問。課堂先由教師講授,接著就閱讀文本提出各式討論問題,請修課同學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在當週結束前繳交學習心得(格式如附錄一)。
2. 田野進度報告:本學期課程同時配合田野實作,田野場域在公館水岸與新店溪洲部落(附錄二)。自第二週開始,修課同學分為3-4人小組,開始擬定田野議題並進行深度調查,每個月需繳交田野進度,並在課堂上做口頭分享。田野調查的方法將在第三週詳細解釋。
3. 期末作業:這是一份分組作業,請由3-4人一組,結合閱讀文本與田野材料,撰寫一篇10頁左右的分析報告,並在期末考當週準備10分鐘的簡報,與修課同學分享研究心得(細節將另文說明)。期末作業的規格和學術要求,可參照《台灣人類學》或《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的格式。期末作業可以是都市觀察筆記的延伸報告。

評量方式
課堂參與:5%
閱讀心得:5%*10=50%
田野進度報告:10%*3=30%
期末作業:1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2:30~14:30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我們使用的文章主要出自以下幾本書:
1. Simon Parker/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國立編譯館。
2. George Gmelch, Robert V. Kemper, and Walter P. Zenner (2009) Urban Life: Reading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City. Long Grove, IL: Waveland Press.
3. Setha Low ed. (2002) Theorizing the City: The New Urban Anthropology Reader.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4. 侯志仁編(2013) 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左岸文化。
5. 侯志仁編(2013) 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左岸文化。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以下著作對於理解指定文本非常有幫助:
1. Oscar Lewis/丘延亮譯(2004)貧窮文化:墨西哥家庭五個家庭的一日生活實錄。巨流出版社。
2. Lisa Benton-Short and John Rennie Short/王志弘、徐苔玲譯(2012) 城市與自然。群
學出版社。
3. Hannerz, Ulf (1980) Exploring the City: Inquiries toward an Urban
Anthropolog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David Harvey (2000) 希望的空間。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簡介

課程要求
1. 每週的閱讀與討論:閱讀文本均會上傳至CEIBA,請同學請在上課之前仔細閱讀該週文本,提出疑問。課堂先由教師講授,接著就閱讀文本提出各式討論問題,請修課同學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在當週結束前繳交學習心得(格式如附錄一)。
2. 田野進度報告:本學期課程同時配合田野實作,田野場域在公館水岸與新店溪洲部落(附錄二)。自第二週開始,修課同學分為3-4人小組,開始擬定田野議題並進行深度調查,每個月需繳交田野進度,並在課堂上做口頭分享。田野調查的方法將在第三週詳細解釋。
3. 期末作業:這是一份分組作業,請由3-4人一組,結合閱讀文本與田野材料,撰寫一篇10頁左右的分析報告,並在期末考當週準備10分鐘的簡報,與修課同學分享研究心得(細節將另文說明)。期末作業的規格和學術要求,可參照《台灣人類學》或《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的格式。期末作業可以是都市觀察筆記的延伸報告。
評量方式
課堂參與:5%
每週學習心得:5%*10=50%
田野進度報告:10%*3=30%
期末作業:15%
 
第2週
3/3  都市研究的開端 
第3週
3/10  都市田野 
第4週
3/17  都市移民研究
1. 于欣可(2013)〈讓我們共居! 都市部落的抗爭與新生〉,《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頁 24-41。
2. 林瑋嬪(2014)〈「比兄弟姊妹咯卡親」:移民、都市神壇與新類型的家〉《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頁205-248。
延伸閱讀:
1. 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思與言》,23(2):194-218。
2. 黃美英(1997),〈失落的親屬環節: 都市阿美族婦女地位變遷〉。《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8-10。
3. 陳永龍(2010),〈河岸邦查部落再生成與漂留族群生計重建阿美族 [都市原住民] 自立家園的社會安全涵義〉《臺灣社會研究》77:135-175。
 
第5週
3/24  都市底層研究


1. Lewis, Oscar (1959/2004)〈背景〉。收錄於Oscar Lewis/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頁107-128。
2. Bourgois, Philippe (2011), "Lumpen abuse: the human cost of righteous neoliberalism." City & Society 23(1): 2-12.
3. 戴伯芬(2014)〈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記實〉《台灣社會學刊》54: 233-265。

延伸閱讀

1. 丘延亮 (2004) 〈演敘「貧窮文化」─劉易士書寫的考掘與譜系及我人的閱讀與踐行〉。收錄於Oscar Lewis/丘延亮譯《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頁57-106。

 
第6週
3/31  田野時間 
第7週
4/7  綠色縉紳化:城市空間的排擠

1. Checker, Melissa (2012), “Wiped Out by the “Greenwave”: Environmental Gentrification and the Paradoxical Politics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City and Society.
延伸閱讀:
1. 王志弘、李涵茹(2013),〈綠色縉紳化?台北都會區水岸住宅的發展〉。《第五屆發展年會論文集》,頁240-283。

 
第8週
4/14  門禁社區 
第9週
4/21  公共空間的爭奪與再生 
第10週
4/28  街道生活:夜市與攤販 
第11週
5/5  田野時間 
第12週
5/12  工業都市與環境正義+環境縉紳化後續討論 
第13週
5/19  都市菜園與可食森林 
第14週
5/26  都市與自然的結合:跨物種城市 
第15週
6/2  全球化都市的想望:交通建設 
第16週
6/9  田野時間 
第17週
6/16  田野成果分享 
第18週
6/23  期末成果發表會